臺大校長管中閔
不只要從過去學習,也要觀察未來。
臺大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
商學會的表現和對出有目共睹,已經成為臺大EMBA各學會 學習標竿。
臺大EMBA執行長劉啟群
凡事為也人服務,處處「讓而」,時刻心繫「公益」,貫穿點線面,發揮商學會正面價值與影響力。
臺大商研所教授郭瑞祥
商學會是一個全方位領導學會,整合彼此的資源和人脈,在商業界和企業界發揮正向的影響力,進而關懷社會、回饋社會。
前臺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
商學會成立至今,徹底實踐臺大的校訓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臺大商學研究所所長陸洛
(任期:2022 年 8 月~)
迎向挑戰 勇於創新以人為本人盡其才
臺大商學研究所所長楊曙榮
(任期:2020 年~ 2022 年)
橫向聯結 推升NTUBA成為全球品牌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院長暨產學發展
辦公室主任謝明慧
持續優化與媒合資源 要當企業經營者的典範
臺大校長管中閔
世代互補 衝突也是動力
大膽邁向未來迎接創校百年
撰文|陳婉箐 攝影|黃大川
儘管即將於2023年年初卸任,管中閔在擔任臺大校長期間提出「未來大學」理念,放手讓年輕教師共同規劃,期盼由下而上的力量,引領臺大迎接截然不同的創校百年。
「我們都曾經是小屁孩!」2015年管中閔剛卸任國發會主委,受邀在臺大EMBA畢業典禮致詞,期許企業家多聽年輕人的聲音,與年輕世代攜手共同推動社會進步。幾年後,他通過遴選出任臺大第12任校長,歷經一番波折,於2019年正式上任,卻於2021年10月校務會議中宣布不續任,任期至2023年1月7日,原因正是「世代交替」,他認為臺大應由更年輕的領導人帶領學校走向創校百週年。
不同世代並非全然對立
EMBA可當最佳橋樑
管中閔表示,離開政府部門前主要在推動新創相關工作,認識很多年輕的新創家,對於他們展現的知識、視野及創業決心與熱情,印象深刻。很多人講「世代衝突」,不同世代看事情的角度確實不同,但並非全然對立,而是可以互補的。長者習於守成,年輕人傾向衝撞,但跑太快也不行,會摔倒受傷,因此需要資深世代來牽成。但年輕世代的新觀點,也可給予資深世代新刺激,才能持續成長。
在他看來,EMBA可扮演不同世代之間的橋樑或是樞紐的角色。因為EMBA學員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高階經理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他們相對資深,同時也是進修不輟的新學生。
EMBA學員都是從過去的成功經驗走來,管中閔認為EMBA除了教授過去的成功經驗,可導入探索新方向之類的課程,引導學員洞察新趨勢,不限於經濟,還包括社會、文化等面向,以及新科技發展,相信有助於企業家或專業人士掌握市場變化,甚至提早注意到新領域。
「不只要從過去學習,也要觀察未來。」管中閔直言,不一定要找名號最響的老師,可延請在不同領域有所成就之人,也許相對年輕,從這群人口中彙整出新觀念、新市場、新的商業模式等等。「關鍵就是要大膽一點!」他說世代互補,如果十句話裡有一句有所幫助,就達到互補作用,「每個人年輕時都希望長輩能聽聽自己的想法,當立場反過來時,至少要把耳朵打開來,聽聽不同世代的人講一兩句話吧!」
尤其現代資訊氾濫,網上搜尋一下,就可說得頭頭是道,但針對核心知識卻一知半解,流於道聽塗說,這種知識太淺薄。管中閔強調要增加「人才的厚度」,雖然EMBA的學生都很忙,但期許他們來到學校,心情可以沉澱下來,吸收專業知識,讓自身的學識再「長胖」。
未來大學撒土播種
讓知識開花結果且實用
臺大EMBA的一大特色是多元,讓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共聚一堂,激盪出更多可能性。其中,商學校友會是臺大EMBA最早成立的學會,管中閔肯定商學校友會發揮「校友聯結、分享知識、創造價值、關懷社會」的功能,也期望校方與各校友會加強合作,將影響力進一步擴散。
管中閔上任時提出「未來大學」,核心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學生可申請在國內外任何場域,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探索學習,包括但不限於實習,讓學生從實作中去解決問題,「可以活用實用知識,而不是紙上談兵。」管中閔認為這項作法類似EMBA一些課程,EMBA可說是最早體認到大學需要改變的學程,因此課程中加入許多實務元素。他希望借助EMBA校友的力量,能訂出一些專案計畫,讓大學部學生結合老師及校友企業共同去解決問題,這也是未來大學的規劃藍圖。
儘管即將卸任,管中閔相信未來大學計畫會延續下去,改變現有大學的樣貌,「這不是我的未來大學,而是年輕老師們共同規劃,由下而上的力量,而非由上而下的指導,應不至於人走茶涼。」他為未來大學埋下種子,期待它開花結果,「想像大學是一座花園,把土壤、空氣、陽光、水的條件改變了,長出來的花和樹就會不一樣。」
商學校友會做為臺大EMBA第一個成立的學會,一路走來不易,管中閔祝福發展得愈來愈好,也期許在協助學校上能做出更多貢獻,讓學校與校友會之間形成良好的長期性互動,並且雙方互利。
臺大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
建立多元學習平臺
EMBA 校友凝聚力最強
撰文|張煥鵬 攝影|黃大川
臺大管理學院是臺灣管理教育的領導品牌,早在20餘年前首開國內風氣之先,創立「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提供企業經營者以及高階主管進修管道。臺大EMBA提供創新且具有特色的課程,加強結合實務,更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方法,讓來自不同產業背景的學生相互討論、辯證,激發更多創意思維與創新觀點。
開辦健康管理與運動課程
多變局勢展現互助精神
「近幾年來,臺大EMBA的運動風氣愈來愈興盛。」臺大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表示,臺大EMBA從2010年參加第五屆「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以來,每年都不會缺席。
也因為這項比賽,帶動了臺大EMBA的跑步以及各類型的運動風氣。為此,臺大管理學院也針對EMBA的課程做了一些調整,例如開辦體適能與個人健康管理課程,從醫學的角度教導大家正確的運動方法與健康知識。
過去幾年,國際局勢變化多端,疫情、戰事等因素讓全球政經局勢詭譎多變。胡星陽表示,這段期間每個產業都面臨極大的挑戰,臺大EMBA商學校友會(簡稱商學會)的同學總是相互幫助,互相給予支持和鼓勵。疫情嚴峻時,各學會也發起送愛心挺醫護的活動,展現臺大EMBA互助互愛的精神。另一方面,因為疫情讓商務差旅和個人旅遊活動減少,臺大EMBA的同學和校友留在臺灣的時間更多了,因此舉辦相關活動的時候,出席人數更加踴躍,增加許多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加深團隊的凝聚力。
運動習慣、創業心態和同理心
突破框架更具關懷
胡星陽指出,對於學校而言,商學會扮演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凝聚在校生和校友之間的情感,對於臺大管理學院而言,也提供許多實質上的幫助。商學會的校友在各行各業皆有優異的表現,臺大管理學院也經常邀請傑出的校友返回學校演講,或是在課堂上分享成功經驗以及企業管理心得,這些校友也提供在校生許多實習或工作機會。商學會的表現和付出有目共睹,已經成為臺大EMBA各學會的學習標竿。
「E具有三方面的意義,它代表Exercise、Entrepreneur、Empathy。」胡星陽分享對於E的看法,他認為EMBA的E分別是「運動習慣」、「創業心態」和「同理心」。許多同學在EMBA進修時,開始養成運動習慣。運動能夠讓體能變好,有了健康的身體能夠為人生下半場的家庭和事業奠定更好的基礎。此外,透過各式運動和比賽,有助於培養團隊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這又是運動的另一個重要意義。
胡星陽表示,所謂抱持「創業心態」並不是希望每個人都去創業,而是不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做什麼事,都應該用創業心態去察覺新的機會,尋找更多突破點。換句話說,保有積極心態,跳出舒適圈,用勇氣和智慧去嘗試新挑戰,開創嶄新的格局,這就是創業的心態。至於「同理心」,胡星陽認為,EMBA的同學都是社會上的菁英分子,在事業上有一定成就,生活經濟環境也相對舒適,願意為家人無條件付出。他認為應該把關懷家人和孩子的這份心情,擴展到更多人的身上,去協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面對挑戰不畏懼
活動豐富多元凝聚向心力
「臺大EMBA建立一個學習平臺,除了提供多元學習管道之外,更凝聚同學的情感和向心力。」商學會每年都會舉辦各種活動,這些豐富多樣的活動,也成為校友互動交流的最佳平臺。胡星陽表示,商學會是各學會之中成立時間最久、人數最多的學會,再加上商學會正式完成社團法人登記,因此每一次舉辦活動都比其他學會來得更為複雜、繁瑣,但是活動卻辦得一年比一年盛大,且類別多元,成果豐碩。
近兩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籌備許久的活動因為防疫升級而停辦。胡星陽說,因為籌辦活動需要花費相當大的時間和心力,商學會主要幹部的心情也隨著疫情起起伏伏。「這段時間,商學會的同學確實比較辛苦,但是他們總是會找到解決的方法。」胡星陽對商學會充滿信心,他說,商學會的校友對於自我要求極高,而且從
不輕易認輸,無論面臨多麼艱困的挑戰,都會逐一克服難題,未來發展可能性不受限。
臺大 EMBA 執行長劉啟群
歸零心態、重新再學習
匯聚菁英 發揮正面影響力
撰文|張小燕 攝影|賴建宏
成立至今邁入第25年的臺大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堪稱臺灣高階管理教育的先驅,在如今不確定性極高的大環境中,期許能繼續擔任引航角色。
臺大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成立於1997年,辦學理念是希望引領臺灣企業家與高階經理人重新再學習。
臺大EMBA執行長劉啟群指出,「重新再學習」有兩層意義,一是全球環境瞬息萬變且充滿高度不確定性,過去所認為企業經營應該具備的知識或技能,都需要重新調整,學無止境;二是臺大EMBA始終認為教育是公益事業,也是公共責任,期許臺大人不僅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與事業,還要關心社會各角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
以「01234」核心價值
建立多元學習平臺
「臺大EMBA的五大核心價值為『01234』。」劉啟群強調。「0歸零心態」指的是每位進入臺大EMBA的學生,不論職位多高,心態上都必須歸零,從練好管理組織的基本功開始學習。「1個平臺」
強調臺大EMBA是一個匯聚菁英、創造價值與影響力的平臺,藉由此平臺發揮個人潛能,展現社會的影響力。「2種學習」包括從一流教授中學習與一流同儕中學習,臺大EMBA老師與學長姐是事業發展與人生最佳導師。「3種觀點」是指臺大EMBA鼓勵多元與動態觀點,每個重要議題都可從臺灣觀點檢視,從亞洲觀點剖析,從世界觀點辨證,充滿信心挑戰傳統智慧與主流觀點。「4種特質」即臺大EMBA具有競爭與合作、享受挑戰、充滿樂趣及不斷成長與轉化的特質。
在課程方面,臺大EMBA每個課程都要經過課程委員會的檢視,確保課程內容跟得上時代變化,同時要讓不同專長背景的人在課堂上能夠有所學習和收穫;除了基礎的核心課程,也透過和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跨校選課機制,安排學生到海外上課,讓課堂學習不侷限在臺灣,也能夠跟其他國家的同學互相交流,建立多元的學習環境。
唯二法人組織
海納百川融入EMBA大家庭
「臺大EMBA擁有超過4,000位校友,在校內成立各類型的社團,其實就在打造一個離不開EMBA的大家庭,換句話說,很多人雖然已經畢業10年、20年,還是不斷的透過這些社團,跟臺大EMBA有密切聯結。」劉啟群如此分享。
劉啟群提及,「臺大EMBA商學校友會」與「臺大EMBA校友基金會」是臺大唯二的法人組織,經過歷屆會長的努力,於符合法規前提下,組織運作逐漸步上軌道;同時商學會成員也是海納百川,不僅是商學組,還有很多非商學組的在校生及校友都熱烈支持,其至擔任幹部,讓商學會每一次的活動都辦得有聲有色,令人驚豔。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3月22日的迎新暨商學會春酒活動,當天看到許多原本是企業的高階經理人、甚至企業家,願意放下身段擔任招待,在心態上歸零、重新學習;更難能可貴的是,商學會第七屆會長侯西峰(國揚集團創辦人)在產業界闖蕩多年,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將自己在臺大EMBA的求學過程,以及所有老師的上課內容整理的非常仔細並融入企業經營理念,以學長的身分,分享給即將入學的學弟妹,實屬可貴。
延續傳統精神
發揮正面價值與影響力
「臺大EMBA是個大家庭,從新生到畢業多年的校友,大家都有深厚情誼,可以維繫一輩子。」劉啟群指出,臺大EMBA辦公室一直致力於把3件事做好,第一件事當然要把課程設計、老師的授課內容做好;第二件事是找優秀的人才加入,其實學習不只在書本、課堂上,一起學習的人也很重要,在臺大EMBA的兩年或三年時間,希望集結傑出人才進來陪著大家一起學習。第三件事是要找對志趣或是理念相同的一群人,即使課修完了、畢業了,還是會常常跟大家聚在一起,這就是社團向心力與影響力的展現。
劉啟群表示,其實臺大管理學院在成立前就叫商學系,分為工商管理、會計、財務金融及國際貿易4個學系,由4系組成臺大管院,之後再成立資訊管理學系;商學會也延續了這個傳統,不管是商學組或是其他組系都可以加入,參與所有活動。劉啟群期許,「商學會在現任會長侯西峰的帶領下,彰顯商學會的核心價值,成為學習與友誼平臺,發揮啦啦隊精神,共同扶持成長;成為改變態度與思維的催化劑,凡事為他人服務,處處『讓利』、時刻心繫『公益』,貫穿點線面,發揮商學會正面價值與影響力。」
臺大商研所教授郭瑞祥
聯結校友人脈與資源
推動商學會成立樹立標竿
撰文|張煥鵬 攝影|賴建宏
有效整合校友人脈和資源,拓展知識聯結,凝聚校內外的力量展現影響力,商學會的成立,是臺大商研所教授郭瑞祥的一個起心動念。
臺大EMBA商學校友會匯聚各產業菁英,在經濟管理專業領域之外,更肩負社會責任與使命。
在臺大商研所任教超過20年的郭瑞祥認為,EMBA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領域的菁英,最重要的教學理念是引領他們將過去的經驗,透過課堂理論產生應用與聯結,匯聚成為一套知識系統架構,進而改變舊有思維,成為全方位的領導者。「教學過程中,從學生身上獲得的太多了。」郭瑞祥和EMBA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也得到非常多回饋。
10多年前開始,郭瑞祥在課堂上大量採用個案教學,透過案例的商業情境讓學生思考其中的領導和管理決策。近期更將個案教學的範圍擴大,直接邀請企業家到課堂與同學深度對談。例如邀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談電動車經營之道前,就事先與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特斯拉個案,以及臺灣電動車方案。企業家到訪那一天,同學們可以直接就個案進行討論和對談。這個過程即是在培養學生的管理思維。
凝聚師生情誼
建構互動交流平臺
商學會成立之前,臺大EMBA的學生分成A、B、C班,在校時一起上課,同學之間的感情融洽,但畢業後就缺少一個彼此聯繫交流的平臺。當時擔任臺大商研所所長的郭瑞祥便興起一個念頭,認為商學組應該有一個學會組織,讓在校生和畢業生以及學校老師,彼此之間有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起心動念後,他便邀請系上的重量級教授黃崇興,以及當時在臺大EMBA就讀的正陽國際有限公司總裁孫正大等人,一同籌辦商學會成立相關事宜。
郭瑞祥說,萬事起頭難,籌組商學會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便是商學會的定位。「商學會不是學術單位,也不是教學組織,如何找到定位以及舉辦具有吸引力的活動,是創會初期最具挑戰的事情。」由於EMBA的學生全部都是各行各業的傑出菁英,因此商學會最終找到定位,就是整合校友的人脈和資源,拓展知識的聯結,凝聚校內外的力量展現影響力,除了回饋自家的企業,也能造福回饋社會。
「商學會的創會會長,必須要德高望重且對於學校有貢獻和熱情之人。」郭瑞祥說,冠德企業集團創辦人馬玉山不僅輩分高、人脈和資源豐富,提攜學弟妹不遺餘力,因此成為眾人推選的創會會長。商學會成立之初,正值臺大管理學院引進哈佛個案教學法的時期,但是臺大EMBA95級之前的同學則
沒有接受此種課程訓練。因此商學會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就是在鴻禧山莊舉辦兩天一夜個案研習營,邀請87到94級的畢業校友參加。首次活動就吸引200多位學長姐參加,獲得一致好評,此活動對於商學會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突破點。
分享知識聯結情感
關懷社會貢獻己力
商學會剛成立的時候,在郭瑞祥、黃崇興兩位管理學院的師長,以及創會會長馬玉山、會長孫正大等人的努力之下,組織的運作逐漸完整,並且從剛開始的學生社團發展成為如今的社團法人組織。
「老師扮演的只是推動者的角色,商學會最重要的核心人物還是校友們。」
郭瑞祥表示,商學會是一個全方位領導學會,在「校友聯結」、「分享知識」、「創造價值」、「關懷社會」創會宗旨下,衍生各式精彩活動。藉由活動建構一個交流平臺,整合彼此的資源和人脈,在商業界和企業界發揮正向的影響力,進而關懷社會、回饋社會。他進一步指出,商學會歷年來辦理過許多精彩的活動和演講,是增進校友聯結分享的最佳平臺,受邀出席的演講者,皆是來自商業界、企業界、政治界等多元領域的傑出領導者。
「商學會要為學弟妹樹立一個好榜樣。」郭瑞祥認為,歷屆商學會舉辦的活動向來廣受好評,經常邀請備受各界肯定,或是具有高度風範的領導者與學生面對面,透過他們的演說和經驗分享,為大家帶來正面啟發。另一方面,隨著商學會校友人數逐年增加,如何做好橫向聯繫與垂直整合,需要幹部們保持一貫熱情,不怕麻煩地重新找回許久不見的學長姐,把商學會有容乃大、跨界融合的精神一直延續下去。
前臺大 EMBA 執行長黃崇興
分享知識創造價值
莫忘初衷 關懷回饋社會
撰文|張煥鵬 攝影|黃大川
2009年夏天,當時擔任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副教授的黃崇興,在商學組學生醞釀成立商學會的時刻,成為支持他們的重要力量。
先後擔任三屆臺大EMBA執行長的黃崇興,被學生暱稱為「大帥」,是促成臺大EMBA商學會成立的重要推手之一。擔任執行長期間,黃崇興積極推動個案教學,深受學生喜愛的身心靈課程,也是源起於他的構想。1997年,臺大創辦EMBA之後,黃崇興便開始擔任必修課的老師直到退休。
商學會是臺大EMBA第一個成立的學會,成立於2009年夏天。黃崇興回憶起10餘年前的往事,當時擔任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副教授的他,與歷屆商學組學生維持著亦師亦友的情誼,因此當學生邀請他參與商學會的創立過程,黃崇興毫不猶豫一口答應,成為支持學生的重要力量。
完成社團法人立案
樹立全新標竿
「商學會成立至今,徹底實踐臺大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黃崇興表示,商學會最初是聯結校友與學校師生的社團,之後正式完成社團法人立案,除了擔任學校與校友之間的平臺,這群商學人專注經濟管理的專業領域之外,更是持續關懷社會,竭盡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商學會首開先例成為臺大第一個申請社團法人立案的社團,為其他學會樹立標竿。黃崇興說,要將一個學生社團辦理社團法人登記,其中的程序和流程相當繁瑣,如何說服學校同意這件事情,是商學會創立之後遇到的第一個挑戰。當時主事的校友,包括馬玉山、孫正大等人都是非常具有遠見的人,他們認知到唯有讓商學會從非正式組織邁入社團法人,才能夠讓商學會運作更為順暢,代代傳承。正因為這些人的熱情和毅力,最終說服學校並且順利讓商學會正式立案成社團法人。
「商學會的創會會長馬玉山,是非常具有號召力的關鍵人物。」黃崇興說,商學會今日的成績,都是早期創會時期那一群校友戮力以赴的成果。他以製作火腿蛋三明治做比喻:豬隻必須犧牲生命才能變成火腿,但是雞只需要每天下一顆蛋就好了。對於許多人而言,捐錢贊助不成問題,但是長時間投入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黃崇興認為馬玉山扮演的就是犧牲奉獻的角色,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商學會的每場活動都辦得非常用心且細膩。」黃崇興表示,商學會的校友是真正把每場活動當作一回事,而不是流於形式的吃飯聚會。無論是迎新、送舊,或是具有學術性質的研討會、輕鬆休閒的戶外活動等,每一次的活動都能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那一份認真的態度總讓黃崇興感動不已。
每場活動都用心
商學真諦無所不包
商學會成立初期,在鴻禧山莊舉辦一場兩天一夜的校友活動。黃崇興精心規劃了哈佛個案討論及策略解析等課程;商學會校友們則負責設計許多有趣的晚會活動。黃崇興記得晚上在泳池畔進行聯誼活動時,當時擔任祕書長的楊正大提議玩做鬼臉比賽,而且是幫別人做鬼臉。「那天晚上,我被整得很慘。」黃崇興笑著說,自己的臉被楊正大不斷地揉捏變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歡樂的氣氛讓大家的感情更加凝聚。
黃崇興表示:「臺大學生的素質都非常好,在學習過程中都是自動自發。」大學本科是一種通識教育,研究所是前瞻教育,EMBA則是實用教育,不是為了取得一張證書,而是真正從課堂上學到東西,並且應用在自己平日的工作和企業的管理與決策上。臺大EMBA的課程以創業和創新為教育核心,提供3年在職專班訓練。黃崇興認為,在EMBA可以學習到許多實用的課程,還能結識許多好朋友,結交益友對於自身的德行、人品、器量、學問,都有莫大的益處。交友之外,更重要的是把課程內容實踐在開創新事業或推動既有組織內的創新,這是實用教育最終的目的。
「我喜歡商學這二個字,因為商學背後代表的是英文的General,商學這門學問是無所不包的。」黃崇興說,總經理的英文是Generalmanager、綜合醫院的英文是GeneralHospital,而囊括多學門、擁有多所學院的大學被稱GeneralUniversity。對於臺大商學人充滿期許且寄予厚望的黃崇興,勉勵商學會的每一位成員莫忘初衷,領略Generalbusiness背後的真正意義。
臺大商學研究所所長陸洛(任期:2022 年 8 月~)
迎向挑戰 勇於創新
以人為本 人盡其才
撰文|張煥鵬 攝影|黃大川
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是臺灣頂尖、亞洲一流的企管系所,擁有多元跨域堅強精實的師資團隊,培養具備創新力、領導力、執行力、專業力、溝通力、整合力的全方位領導專才。
在臺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管系暨商研所)任教超過15年的陸洛,2022年8月起正式接任工管系系主任暨商研所所長。面對全新的職務,陸洛以平常心看待,期許自己成為傳統的創新者。陸洛表示,善盡自己的專業,協助臺大團隊做出更好的成績,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臺大學風自由,尊重每一位老師的專業,對我而言,再沒有比臺大更好的選擇了。」陸洛曾經在國內多所大學任教,期間也有許多國外大學向她招手,最終仍選擇臺大為依歸。陸洛認為臺大商學組學生腦袋靈活,學習能力強,工管系暨商研所在大學四年及碩士班兩年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專業知識、創新能力與整合長才的企業即戰力,讓業界看見他們獨特的價值,也讓他們贏得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珍貴機會,Toseeandtobeseen。
創新創業訓練跨 領域培養國際觀
「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和競爭力,系所會持續提升跨領域學習與創新創業訓練。」陸洛指出,臺大管理學院有足夠的國際資源,會持續推動與國外大學的互訪交流與合作計畫,協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與競爭力。此外,幫助弱勢家庭學生,是大學的社會責任,「臺大希望計畫」讓許多具有潛質的弱勢學生有機會進入頂尖大學,關懷並陪伴他們完成學業與就業,為臺灣培育更多元的人才,是系所能為永續社會作出貢獻的重點工作之一。
陸洛曾經受邀出席臺大EMBA商學會的會長交接與迎新活動,留下深刻印象。「對於臺大或是工管系暨商研所而言,商學會的前輩們是家人,也是年輕學子的人生表率、職涯榜樣,商學會更是與系所共創價值、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的伙伴。」陸洛說,商學會聯結校友、累積豐厚的人脈資源與跨界影響力,打開同溫層、串聯異質界域,建構人才永續發展最佳平臺,商學會的意義與價值不言而喻。
臺大商學研究所所長楊曙榮(任期:2020 年~ 2022 年)
橫向聯結
推升 NTUBA 成為全球品牌
撰文|張小燕 攝影|黃大川
臺大商學研究所是臺灣MBA(企業管理碩士)教育的領導品牌,致力於專業商管人才的培育,除了提供莘莘學子具有國際化視野且接地氣的專業商管知識,並為臺大EMBA商學組規劃課程及師資,想當然爾,EMBA商學組也是臺灣EMBA教育的領導品牌。
從企業主角度思考 強調整合與領導
臺大商研所所長楊曙榮指出,商研所和EMBA商學組課程的最大差別在於,商研所學生多半沒有工作經驗,授課內容需著重理論,並透過許多國內外知名個案來讓學生以生活周遭的事物帶入理論框架中;而EMBA學生已有6至10年甚至更久的工作經驗,面臨的問題不會只在單一領域,因此課程設計更聚焦在整合與領導,老師更像是mentor和facilitator的角色,協助同學釐清目前面對的商管難題並找到解決方法。
EMBA商學組的課程是以經營者和高階主管的角度來思考各類經營難題,例如:隨著企業不斷成長所衍生的接班傳承問題、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的進程,都需要不同策略性考量來因應。楊曙榮強調,
「除了透過課堂上的學習、同學之間的交流,更可以藉由像是臺大EMBA商學校友會,和大學部、碩士班、EMBA及博士班的校友聯結,汲取不同經驗。」
知識與人脈網絡 擴大NTUBA品牌效應
不論是BBA、MBA、EMBA、PhD,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NationalTaiwanUniversityBusinessAdministration,NTUBA)在臺灣都是商管教育的領導品牌,楊曙榮認為可透過臺大商研所的平臺與商學會的活動,形塑NTUBA的品牌印象,並藉由商管知識與人脈網絡,強化品牌效應,讓NTUBA不只是臺灣本土品牌,更是全球品牌。
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院長暨產學發展辦公室主任謝明慧
持續優化與媒合資源
要當企業經營者的典範
撰文|李郁淳 攝影|游家桓
自2013年起擔任EMBA執行長至2019年卸任,謝明慧至今仍勤於EMBA課程教學。這10年來,EMBA課程除了維持不變的「產銷人發財」架構,過去著重於兩岸或與中歐商學院等跨地域的學校合作,而近期則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課程也往更跨產業領域的方向發展,由不同組的老師聯合開一門課,讓學生可以多元觸及垂直領域的知識。
說到「跨領域」的知識傳授,謝明慧表示這對老師也是一大挑戰。她笑說在課堂上,老師常常使用「網內互打」的功能。「EMBA的老師除了傳遞知識,更大的角色是在扮演「促進與協調者」(facilitator)。」老師藉由專案議題的方式激發學生勇於根據自己在不同產業累積的經驗與專業,進行發言與辯證,在過程中找到異中求同與同中求異,進而得到跨業學習。
關於臺大EMBA持續推動的「0、1、2、3、4」核心策略,謝明慧也特別以其中的「1」和「3」為例。「在這處處斜槓的年代,你應該保有最核心的價值,極為『精一』。而若能集結至少『三種觀點』,勢必可以發揮影響力。」謝明慧提到,目前臺大EMBA邁入第二十六屆,已累積4,000多名學生,凝聚成不同團體,只要把這些力量集合起來,就能對社會產生直接影響。
她不忘以紀錄片《看見臺灣》為例,不只出品人萬冠麗是EMBA校友,也在工作人員名單上看到許多熟識的名字。「當你的權力愈大,責任也愈大,這在EMBA社群裡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所謂『公益』說的不只是捐錢,而是發揮你的正面影響力。」她也期許,商學會既是最早成立的校友會,成員們也可以聚集起來,優化與媒合各類資源,做點不一樣的事。
她也以目前各企業關注的趨勢走向「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來勉勵校友,把「擴散出去的效果」(output)重要性置於「最後的成果」(outcome)之上,以更具社會責任與永續投資的角度來經營個人與事業。「我相信臺大商學會有充分的資源可以做這件事,我們希望學生不只對經濟產業有所貢獻,也可以樹立企業經營者的典範。」謝明慧最後結語。
Copyright © 2023 臺大EMBA商學校友會 — 保留所有權利。